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电厂、电网等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数智赋能能源革命。记者从正在举办的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数字技术正在融入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发展,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相关资料图)
煤炭采运提“智”增效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在太原论坛上介绍,截至2023年6月,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经达到1300余个,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到694处、产能每年达21亿吨。“目前煤矿数字化建设集中在数字基础设施和经营管理,智能化整体处于示范培育阶段。”
山西焦煤集团马兰矿已建成智能化煤矿。在地面智能控制中心,硕大的电子屏幕上井下瓦斯浓度、温湿度等数据实时显示,综采、掘进、供电、通风等场景一览无余,操作人员在电脑前轻点按钮、推动手柄,便可实现对井下几百米深工作面的远程遥控作业。
马兰矿智能化信息管理组组长韩培毅说,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有上千个传感器采集数据,依托智能系统井上井下“一张网”管理,煤炭生产全流程可视化。
据了解,从机器人巡检,到井下无人驾驶、设备故障自动诊断,在建成的智能化煤矿中,煤矿开采逐渐走向无人化、少人化,安全保障水平随之提高。有的智能采掘工作面合计减人100余人,累计减人达10%以上。
不仅在煤炭生产环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运输、仓储等环节深度融合,智能化赋能煤炭供应链,实现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稳定、柔性供给。
晋能控股集团科技信息部副部长谢敬慧介绍说,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企业在煤炭销售、发运及贸易等环节实现线上运行监测,有利于煤炭产能调控。
新型电力系统胜“算”在握
今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太原论坛上,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主任曾鸣表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应加快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推广数字技术在“横向多能互补”和“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等各环节中的应用。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然而,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属于“看天吃饭”,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特征,对电网平稳运行形成挑战,精准天气预测需求愈发凸显。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新能源功率预测专业负责人杨超颖介绍,基于历史天气数据样本库回溯分析,公司运用算法建立不同地形地貌、季节和极端天气影响下风电出力精准预测模型。该模型自2023年7月份全面应用以来,强对流天气下风电出力预测准确率达%,相比常规预测提升个百分点。“智慧预测模式为强对流天气下保持电力平衡提供了有效参考,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记者从太原论坛上了解到,目前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等快速发展,不少电力企业建设虚拟电厂,借助数字能源技术使小容量分布式能源通过互补运行实现对外整体平稳出力。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褚景春介绍,国家能源集团正在浙江梅屿建设以大容量集中式储能电站为主体的虚拟电厂,通过接入电动汽车充电站、分布式新能源等可调资源,预计每年可提高清洁能源消纳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38万吨。
能碳管理大“数”细算
在“双碳”背景下,不少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强化数字管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太原论坛上发布的2023能源企业碳中和贡献力榜单中,前10强企业均开展了数字化能碳平台建设。
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打造的低碳云账户,是集能源数字化和低碳治理于一体的绿色数字治理服务平台。公司董事长王正通介绍说:“碳账户管理正在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场景。利用碳数据AI分析,将太原市7000多辆出租车的充电需求与绿电供给匹配起来,协调出租车在光伏发电出力最多时充电,既绿色又省钱。”
山西天宝集团有限公司是法兰制造企业,目前已设立低碳云账户,对生产全流程进行智慧能碳管理。当前厂区设备数字化率已提升至92%,104台重点用能设备设施联网上云,能耗地图、损耗分析、设备用能排名等数据清晰可见。天宝集团副总经理樊璟赟告诉记者,全方位低碳监管预计可年消纳新能源电力1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5000吨。
据了解,在一些地方,碳账户管理已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21年以来,山西省长治市开展企业碳账户监测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长治共采集19个行业、308户企业的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累计为200多家企业赋予碳排放标识码,引导金融机构向71户企业发放亿元低息贷款。
(文章来源:新华社)